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职教动态 > 文章
北京城市学院: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2017-11-30    来源:

北京城市学院已建校33年,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公益性,通过强有力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自觉主动加强党的领导,切实保障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发挥
  第一,始终自觉主动加强党的领导。学校的创办者、办学者均为多年党龄的党员,属于典型的党员办学。学校刚刚成立时,就主动要求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并纳入上级党委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历史传统。坚持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考虑,自觉主动地探索并加强党组织的地位,突出党组织的作用。30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主要靠自主创新、滚动发展,取得了学校事业的巨大进步,这是学校党组织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在一系列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都发挥了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主动把党组织的地位放得很高,学校认为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办学者的理性选择。
  第二,始终坚持公益性办学。这是自觉主动加强党的领导的体现,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自觉落实党对民办学校的政治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公益性,主动把学校定位为非营利组织,把学校产权确定为社会公共财产,属于社会所有。为体现并落实公益性办学这一根本宗旨,学校对章程进行了修订,明确学校为社会公益组织,学校的产权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学校的事业也是公益性事业。同时,根据学校性质,将董事会改为理事会,并使理事会的人员构成进一步社会化,突出了理事会的公益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特点。此外,学校大力加强具有鲜明公益性特征的大学文化建设,公益服务理念在学校深入人心,在国家、北京市重大活动和各类公益活动中,北京城市学院师生都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切实履行大学肩负的社会责任。
  第三,制度机制创新和充足的资源保障了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发挥。按照有关规定,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在学校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北京城市学院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使党组织的地位不断加强。一方面,学校率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确立了党委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党委主导、民主管理、专家治教、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拥护。为保障基层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学校明确规定二级学部的党组织书记进入学部核心组,参与各项重要决策,确保有为有位。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使学校党委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有日常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和资源分配权。使学校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体制机制上能实现,在职责分工上能体现,在事业发展中能表现。
  另一方面,以充足资源保障了党组织作用发挥。学校参照公办高校党的组织机构设置,结合民办高校特点,设立完备的党委职能部门,设置专门编制,配备充足的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对因工作需要超出预算部分实报实销,为党支部中的兼职党务工作者另计工作量并给予补贴,按每名党员每年1000元的标准拨发支部活动经费。同时建立了先进基层党支部专项奖励制度,按每名党员300元的标准对先进党支部予以奖励。设立专项课题,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二、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一,着力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学部(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并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1:12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和专职班主任。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不断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体系等制度形式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晋升通道,激发他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打造的多个学习、实践和服务平台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师生员工,开展“理论名家进校园”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品牌创建活动以及多个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购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专项学习平台供教师学习。实施“城市义工服务计划”,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18小时的志愿服务,打造了北城义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构建普及型公共能力培养平台、特色型服务发展平台和个性化成长辅导平台等“三大平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构建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校团委、就业办等多部门、多职能一体化的“大思政”体系。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激励学生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试行“班级管理全核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评选活动。建立完善了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强调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好涉及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问题。制定实施《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师德师风标兵,树立师德先进典型。以校级课题立项形式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在实践感悟中提高教师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
  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市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工作先进集体、首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先进单位,多次荣获北京市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先进组织奖、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北京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2次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2次获得“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北京市“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雷锋团队等先进典型。2013年4月,“勇救车祸遇险老人90后女大学生群体”蒋梦媛、孙怡、刘雪被评为第四届北京市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是全市教育系统中的唯一入选者,先进事迹受到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好评。
  第二,着力加强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并纳入了管党治党的责任清单。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谋划、抓推动、抓落实,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对所辖党支部进行全覆盖、全过程指导。加强党建工作考核,实行基层党组织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强大动力。注重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完善了以支部书记、支委、专兼职党务干事、责任岗党员、发展对象和积极分子、红色社团成员为主体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按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后勤条线分别设置党支部,较早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注重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努力探索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支部书记,逐步实现基层党支部书记是懂政治的业务工作者、基层行政系统负责人是懂党建的行政领导者,做好融合的文章。目前,学校基层党支部书记中博士、副教授和教授占比达到65%。注重发展党员质量,注重把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学科专业带头人,积极吸纳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注重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展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开展党员和党支部公开承诺、践诺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在学校党委号召下,各基层党支部在每年“七一”期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岗位体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彰显学校办学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党组织文化。“体验式服务主题党日”活动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主题党日一等奖。注重推动基层党支部大力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多项活动获得北京市委教工委的表彰。其中,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是我校生物医药学部党支部的合作共建单位,学部开设的“社区养生讲堂”等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近几年来,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优秀团队、育人标兵和成才表率。教师党员带头钻研业务、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和校级教学名师都是党员,专业骨干教师近五分之四是党员。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铁路春运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学校名片,带动了全校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服务社会。2013年5月,学校党委号召开展“手拉手、红色接力助学圆梦”大型公益活动,为广西、贵州贫困地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志愿帮扶,广大党员报名十分踊跃。经过筛选,学校党委最终确定了130余名党员,以“一对一”、“多人接力”形式对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11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资助时间均长达10年以上,彰显了我校党组织和党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三,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反“四风”工作部署,制定《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办好学校的若干意见》,推动学校党员干部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真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建立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开展了学校党委委员联系基层“连心项目”,每个党委委员具体联系一个教研室、党支部等基层单位,深入基层调研,参与联系点活动,充分了解广大教职员工的需求,大大密切了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教职工的关系。出台《北京城市学院关于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的规定》、《北京城市学院关于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意见》等制度文件,明确了党委会、校委会、教代会等机构的权责范围,规范了学校的决策程序。学校领导班子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三重一大”制度规定的事项都经党委会、校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对学校重大事项进行会议集体表决。对学校党组织发展中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学校党委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干部队伍配备,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廉洁教育,建设廉政文化,把学校反腐倡廉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同时,积极探索民办高校从严治党、以廉强校的新路子,使校园始终保持风清气正。
  通过长期探索和扎实工作,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也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学校的党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组部、教育部多次来学校调研党建工作特色经验。学校连续2次在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评选中获提名奖。2012年1月,校党委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12年7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学校在党建研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是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德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是北京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民办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主席单位。学校党建工作成果多次在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多次获得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立项支持并荣获优秀成果奖。学校的党建工作、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学校办学和党建工作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外交部等单位组织60余家中外媒体曾3次到校进行集体采访。
  三、充分发挥党委引领作用,切实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第一,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深度融合发展。学校党委始终以先进的思想理念统一全校认识,引领学校发展。近年来,学校党委班子深刻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本科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确立了“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育人理念,确定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整合调整,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坚持稳定规模、立足行业、面向城市、服务首都,全力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顺利实现了战略转型,办学层次和实力大幅提升,并奠定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学校不仅成为首批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而且于2011年又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在2010年以来的历届社会公信力较高的民办高校评比中,我校始终排在首位。
  党委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2015年,学校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号召,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要求,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带领全校师生走在了全市高校疏解的最前线。目前学校已向顺义疏解11000多名师生,学校通过疏解达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学校疏解态度鲜明,措施有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体现了学校在重大事件中一贯的主动自觉和坚定态度,也体现了师生员工在学校改革发展或重大事件中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奋发努力,有力地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学校顺义校区的建成,大大改善和优化了首都高等教育布局,结束了北京市域内潮白河以东地区2885平方公里没有高校的历史;学校在疏解过程中,自身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格局得到拓展,实现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贯通式、一体化教育体系。正是由于学校党委的审时度势和果断决策,使得学校在为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实现了学校事业的又一次大幅提升发展。
   第二,深入推进民主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民办高校如何更好地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从机制体制上保证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权利,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是民办高校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党委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学校章程的规定,民办学校校长拥有人、财、物等重大事项决策权。为了深化民主管理,不仅把校长的部分权力交给党委会、校委会,又把多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交给教代会管理。在教代会执委会设立了职工争议调解、民主评议和职称复议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学校的住房补贴、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等重大问题,均经过教代会的专门委员会集体投票评议。根据有关规定,校长有权任命包括副校长在内的学校干部,我们特别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各个环节加入了民主管理环节,扩大教职工的参与。2010年和2013年,学校的两位副校长的产生均由全校教职工代表民主评议,并投信任票通过后,再由校长正式任命。在学校中层管理班子集中换届工作中,也通过公开“晒成绩单”、民主测评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征求教职工对干部的意见。这些做法凸显了教职工的地位,极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学校是北京市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试点单位,以党务公开带动校务公开深入开展。作为一项重要探索,学校的财务公开已经扩大到全体党代会和教代会代表,这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尚属首例。因成效突出,学校于2013年被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被北京市表彰为示范单位。既“为民办学”,又“靠民办学”,这是作为民办高校的北京城市学院的重要理念。同时,通过深入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以“进取的精神、无畏的勇气、凝聚的力量、坚持的毅力”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文化,成为激励北城人阔步前进、取得更大成绩的巨大正能量。
  第三,以服务群众为抓手,推动学校和谐稳定发展。在服务校内师生员工方面,学校坚持“发展必须首先让师生直接受益”,倡导服务新理念。近年来,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分类管理、继续教育、挂职锻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办法等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施“名师”和“明师”两项工程,设立教学骨干和管理骨干选拔与奖励机制,并配套大量专项资金,加强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培养出了一批市级、校级教学名师和业务骨干。学校每年对评出的专业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奖获得者给予专项经费奖励。学校各级党组织密切关注教职工生活,在他们家庭出现喜丧大事、突发变故、重大困难时,组织上及时跟进,给予特殊关心关爱。出台北京城市学院《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职工予以帮扶资助的若干规定》,使对教职工的关爱和服务制度化。学校的食堂、宿舍等后勤服务设施全部自管自营,坚持“按成本收费、零收益”原则。近年来物价上涨,学校每年拿出近千万元,对食堂、宿舍进行补贴。为方便广大教职工,在食堂设立专门窗口,提供质优价廉的外卖熟食。针对学校青年女教师占较大比例的实际情况,校工会每年“三八”节期间为她们举办各类讲座,并实施了“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计划”,减轻女教工患病时的负担。为照顾怀孕期间的女教师,学校设立了“孕期专项研究课题”。学校通过购买批量商品房并提供补贴、为职工垫资购买经济适用房等形式,为300多位青年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学校工会通过与医院、中小学共建等形式,解决教职工就医和子女入学问题。在假期,学校开设教职工子女短期托管班。此外,为更加充分地保障教职工切身利益,在全员参加社保、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建立职工退休养老补充专项基金,购买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等途径,使学校教师在退休、医疗待遇等方面高于公办高校同层次人员。一系列保障措施,解决了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学校工作踏实、安心。定期接待退休老同志来访,组织开展旅游休闲活动,及时慰问、看望困难老同志,通过联系医院或名医、垫付医药费、聘请专门护工等切实解决好老同志在医疗、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落实退休同志各项待遇。多层次多项举措,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校园氛围,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共促学校发展。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服务北京市特殊需求。整合学校科研机构,组建了研究部,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合作共建“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致力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舆情等社会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合作成立“中国信访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同时,还与相关部门合作成立了“北京市城市管理执法研究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建立了全国首个“公共政策与立法第三方评估研究中心”,出版国内首套“中国城市管理蓝皮书”等。二是服务社区百姓,开展了多个社区项目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与万寿路街道合作,参与翠微路2号院“和谐社区综合治理工程”,承担了“无物业管理老旧社区社会服务实施计划”、“海淀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实证研究”、“老旧社区现状分析与和谐治理实证研究”,以及“首钢富余人员再就业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城市学院党委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奋斗目标,学校将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入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之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的北京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